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白居易
二月二,龙抬头。
▲(网络图片)
“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龙指的是“青龙”,又称“苍龙”,是二十八星宿中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的龙形星象。许慎在《说文》里说的龙的变化实则指的星空当中龙形星象的变化。因其星象隐没恰好符合春升秋落的规律,因此常被当做时间流动的参照物。
二月初,苍龙星的龙角(角、亢两宿)显耀明亮,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而其他星宿则依旧隐没于地平线以下。总体看来,这条苍龙犹如抬头之势,亦即“龙抬头”。
▲苍龙星宿。
后世,人们又将“二月二,龙抬头”引申为“龙升天”,把二月初二这一天看作神龙升天的祥瑞日子,再加上中国人自古便有以重日为节的习惯,比如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天贶节、七月七七夕节、九月九重阳节等等,于是,二月初二便成为名副其实的吉时嘉节了。
起初,二月二还是一个以游玩赏乐为主调的节日,人们踏青游春,挑菜宴饮,最重要的,还是要迎富。二月二曰迎富风俗由来甚古。《岁华纪丽》载:早在有巢氏时代,有人在这天要了一个小孩回家养活,从而家富。后人便在这天到野外采蓬叶以代子,向门前祭之。《天禄积馀》中也有“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回,谓之迎富。”中国的岁时体系前后相接,衔连自然,正月里送完穷,二月初便举行迎富之举。
直到元代,民间才明确有了二月二当天龙要抬头的说法。元末熊梦祥撰写的《析津志》一书在描述京畿地区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一时间,关于二月二与龙的联系多了起来。人们起早把水缸接满水,并沿途撒石灰引龙回家,闺阁之中也不许穿针引线,以免误伤了“龙眼”、刺穿了“龙头”。
直到现在,人们依旧延用此俗。天津汉沽一带,二月二当天,家家户户争相起早,一路上敲锣打鼓,从村外的小河引龙回来,边走边高呼。当地人称,小龙犯懒也会打瞌睡,边走边喊是要为帮小龙赶走瞌睡虫,保证接回家的是条勤快的龙。
浙西南早年间时常大旱,吞云吐雨的龙更是当地人极为推崇的神物。社公庙、宗祠当中常见龙吐水画像。二月二节更是当地的大事。据当地的老人说,二月二当天,村落里事事紧张,时时小心,生怕冒犯了神龙。在这天,水只能进家,不许外泼、当天的水不仅仅是水,还是丰收的年成,必须格外对待。
二月二“笔名”甚多,有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挑菜节、踏青节、中和节等等,与之相关的习俗自是不少,在这一天中,吃的东西或多或少都要与龙沾上点关系。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二月二还有“龙抬头,吃猪头”的习惯。人们纷纷购买猪头肉,希望新年有个好兆头。
当然,其中最知名的还要属“剃龙头”。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另外,坊间一直流传“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很多人腊月都不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这更是助涨了大家“剃龙头”的热情。但其实,这只是一种误传。“死舅”是“思旧”谐音,清初汉人集体以不剃头的方式缅怀前朝,但又不敢公开与下了“剃头令”的清政府对抗,才有了上述说法。
即便如此,“剃龙头”的说法已然根深蒂固,每逢二月二,家家理发店都会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