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症状及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日一读中国美术史高频考点秦始皇陵兵 [复制链接]

1#

高频考点:秦始皇兵马俑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简称秦兵马俑、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兵马俑属于古代墓葬雕塑,是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秦陶俑

(一)

兵马俑,分为兵俑和马俑。

其中,兵俑主要是有士兵和*吏。那二者又怎么体现出不同?士兵一般不戴冠,这也是最多的一种俑。有以下几种俑/p>

秦陶俑(局部)

车士和驭手俑:前者一般有两人,分布在驭手两侧,而后者地位极其重要。

立射俑和跪射俑:二者都持弓弩,一起组成弩兵*阵。前者在阵表,后者在阵心。

武士俑:也就是普通士兵,所有俑中数量也最多,有分布阵表的战袍武士和分布在阵中铠甲武士两种。平均有1.8米!

骑兵俑

但是*吏俑则是戴冠,又有低、中、高之分,而高级*吏俑也就是俗称的“将*俑”/p>

中级*吏俑

高级*吏俑

而马俑主要有两种,分别是/p>

陶马:一辆战车配备四匹陶马,主要是个头小、脖颈短、头部宽阔,长约有2.1米,高约有1.72米。

鞍马

(二)

在以上图片中这些兵马俑的颜色看起来呈现出灰色态,实则不然,而是彩色态。在土里时间久,由于各种原因而脱落,出土时也是斑驳残迹。

实际上是粉绿、朱红、枣红、粉红、粉紫、天蓝、白色、赭石色等等,其中以粉绿、朱红、粉紫、天蓝为最。

(三)

通过以上图片的鉴赏,我们不难发现兵马俑真的是一大奇迹,他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给人逼真的感觉,仿佛他们又活过来了。

高频考点:霍去病墓前石雕

:霍去病墓前石刻存于陕西兴平县道常村西北,是西汉时期的雕刻代表作品之一,是汉武帝为纪念霍去病大破匈奴的丰功伟绩修造的。:霍去病墓石刻,整个雕塑群共14件雕塑。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前雕塑群的主体雕塑,其他还包括卧马、跃马、卧象等,它艺术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石雕作品全部用花岗岩雕成。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进行雕刻。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采用了圆雕、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力度感,风格浑厚古拙,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霍去病墓前石刻是现存时代最早、保存完整的陵墓石雕,堪称“汉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老照片中的霍去病更接近其原始风貌

霍去病是汉武帝时青年将领,在反击匈奴入侵战争中屡建奇功,武帝痛惜他英年早逝将其陪葬在茂陵一侧。这组墓前雕塑分为主题雕刻和动物雕刻两类,所有岗全部以花岗石雕刻而成。

竖立在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雕刻

主题雕刻是一匹昂首抬足的骏马,踩踏一挣扎匈奴酋首,造型简洁,形象醒目,有纪念碑式雕刻的效果。动物雕刻共15件,有卧虎、卧马、卧牛等。雕刻循石造型,巧妙的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合在一起,紧在关键处略施线刻,以刚好表现刻体为度,绝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刻,准确有力。恰到好处。

同属于霍去病墓葬的卧马石雕

石雕富有整体感和力度感,蕴含了蓬勃激昂的生命力。是西汉雕塑划时代的杰作,也是汉代最为大气的艺术典范之一,这种写意的创作方式以后逐渐成为中国造型艺术的主流。

知识链接??

霍去病墓石刻造型简洁,风格粗犷,气势宏大,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千载之后,世人面对着霍去病墓前壮观的石刻,仍然可以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马踏匈奴”

沉默的立马、守护着的少年如两千年前那场肃穆葬礼中沉默的模样。

这件雕塑名为“马踏匈奴”,又名“立马”,表现的是一匹屹立着的高大战马,右脚踏着一个仰卧的匈奴。匈奴蜷缩着想要逃脱战马的踩踏,但战马仍牢牢把他踩在蹄下。

战马高1.68米,长1.9米,傲然挺立,显得镇定自若。作品外轮廓雕刻得极其准确有力,马头到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落的处理,形象十分醒目;雕塑家并没有去刻画战马的鬃毛或者其他细部,但马匹那威风凛凛的感觉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腹下不作凿空处理,这虽是技术的局限,但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厚重、稳定的感觉,体现了汉代石刻雄伟粗犷、气魄深沉的特点。马踏匈奴石刻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雕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墓旁除了马踏匈奴的石雕外,还有跃马、卧牛、伏虎等等,共计16件。石雕都用巨大的石块,以简练的手法雕成,体现的艺术特色十分统一。

野猪

长约1.6米,宽约0.6米,紧挨着卧牛石雕。雕刻者熟悉野猪的习性,通过一整块棱面交接的条石,采用崭凿的手法,塑造野猪的形象。手掌一样大的耳朵,紧贴在后背的两侧,双眼凹陷在脸颊上,长长的嘴巴向外伸出,野性十足。

伏虎

长约2米,宽约0.8米,紧挨着卧马。通过一块波浪起伏的不规则石料,把凶猛桀骜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虎头、颈与胸连在一起,积蓄力量,一蹴而发。虎尾倒卷于背,虎身上的斑纹,清晰可辨,异常生动。

卧象

长约1.9米,宽约1.1米,高约0.7米,紧挨着野兽食羊石雕。大象长长的鼻子,下垂在左前足上,寥寥数刀,神态生动。自然地勾勒出圆弧状的耳朵,并且在象头的部位轻凿两刀,描绘出大象的眼睛和腿。

卧牛

长约2.6米,宽约1.6米,高约1.2米,位于东侧回廊的最南端。牛卧于地,身体壮硕,大眼圆睁,回首张望,四肢自然回屈;鼻子、耳朵和嘴巴,线条清晰,五官端正。在牛的背部,好象雕刻有鞍鞯和蹬,但是比例非常不协调,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起马

高约1.5米,长约2.4米,与“马踏匈奴”相对,位于东侧的亭子内。马的脖子处,弧度与筋肉,紧绷的质感,似乎在调动全身的气力;贴地面的后蹄,好像富有弹性,积畜着腾空跃起的爆发之势。

怪兽吃羊

长约2.7米,宽约2.2米,紧挨着野猪石刻摆放。利用石块的转折面,浮雕出一头凶猛的野兽,正在吞噬一只小羊,小羊正做最后的挣扎,极具游牧民族的装饰风格。但是,也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母牛舔犊”的场景。

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亦如闪电的生命在大地上消失的那一刻,石头里的生命浮现出来。一块岩石刀刀划过,时间在它们身上碰撞,便镌刻出了故事。

☆更多精彩敬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