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症状及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雷动风行惊蛰户惊蛰民俗同二月二千丝万 [复制链接]

1#

今年3月5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惊蛰”日。“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宋代诗人陆游的这首《春晴泛舟》道出了对惊蛰这个美好节气的传神写意和至情期待。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从节令上说,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前后,今年二者只相差一天。所以,在胶东民俗中,惊蛰与“二月二”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虫儿不因春雷惊,天气变暖是主因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惊蛰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鲁东大学张炜文学研究院文稿部主任秦彬告诉记者,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的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蛰是藏的意思。”他表示,“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驱虫灭毒办法多,胶东地区撒“蜃炭”

在民间,惊蛰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农家在开始预备为春耕忙碌的同时,也衍生出许多有趣的习俗。

据《周礼·秋官》记载:“赤发氏(周时的官名)掌除墙屋,以蜃炭攻之,以灰洒毒之,凡隙屋,除其狸虫。”狸虫指隐藏在房屋孔穴里的跳蚤、虱子之类的虫子,都是传染疾病的媒介,故而需用蜃炭撒遍房屋的每个角落以灭虱蚤。

惊蛰节气前后,由于天气变暖,各种细菌和蚊虫开始活跃,微生物迅速繁殖,加上空气干燥,造成了病菌流行的状况。古人便采取多种办法驱虫灭毒,流传下很多习俗。“胶东沿海地区有撒蜃炭的习俗。蜃是水中大蛤蜊,各种蚌类和牡蛎都属于蜃类,将蜃壳烧成灰,称为‘蜃炭’。人们用蜃炭消毒预防疾病的历史非常久远。在临海濒河地区,因产蛤,时至今日,还在利用蜃炭以除瘟驱虫。”秦彬说。

惊蛰紧挨二月二,时节不同习俗似

虽说“二月二”与惊蛰各代表不同的意思,但因二者常相连,古时又有惊蛰不止让虫族苏醒,更唤醒了东方巨龙的说法,所以“惊蛰”的很多习俗也与“二月二,龙抬头”有关。

鲁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兰玲表示,俗谓龙抬头,被称为青龙节或春龙节、龙头节,胶东一带多称为“二月二”。因为二月二的节期在惊蛰前后,“所以民间又有在这一天驱虫辟邪的习俗,为的是安康幸福。与驱虫辟害相关的习俗主要有熏虫、炒豆、击梁辟鼠等。”

而二月二与农事相关的习俗主要有引龙和打灰囤等,胶东还有地方在打囤前不开鸡窝,在“囤”中间放一点玉米等粮食,用瓦片扣一扣,等太阳升起来后,再将鸡鸭等家禽放出来,根据家禽啄食的情况预卜某种粮食的收成。“此外,还有一些习俗与祈福求祥有关,比如理发、戴龙尾、铰龙尾等。”兰玲说,“旧时,小孩子这天入学,谓之‘占鳌头’,许多人喜欢在二月二这天理发,取‘龙抬头’之意,以图吉利。无论何种习俗形式,都表达了百姓对土地、对平安的希望,希望在一年农时之初,借‘龙’这一古老的中华图腾形式为人们带来风调雨顺,带来丰收富裕和吉祥安康。”

YMG全媒体记者刘晋实习生王凡

责任编辑:杨云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