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梦瑶通讯员韩宏伟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春耕时节,在人们辛勤劳作下,济南槐荫沃土迎来勃勃生机,处处洋溢新的希望,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就是在一位位新农人沾满泥土的手上慢慢变为现实。
二月二龙抬头,80后的王宝德、李娜夫妻在大棚里忙得抬不起头,白色的草莓花开满藤蔓,翠绿的植株上颗颗鲜红欲滴,草莓清香味扑面而来。“新下来的草莓抓紧打包,邻居们都预定好了。”收拾好红彤彤的大草莓,二人抱着小儿子坐在凳子上和记者聊起了“莓”好生活。
王宝德、李娜,一位是承包工程的老板,一位曾是幼儿园教师,两位在外打拼多年的槐荫农村青年,如今又钻进大棚当起了“农民”,完全因为两年前的一次缘分。“因为疫情,我们的工作都受到些影响,心情不好......”王宝德回忆,当时两人和朋友来到位于槐荫区的西城高科大棚采摘散心,一进大棚就被扑面而来的泥土的芳香所吸引。
“我和李娜都是农民的孩子,从小跟着父母在地里玩,虽然离开农村很长时间了,但刻在身体里的基因不会变,一闻到那股味道就知道这里的土地很肥。”
采摘回来,他便和有孕在身的妻子商量也包个大棚,“那时候,他给我‘画饼’说,先种点东西,就当消遣解闷,等孩子生下来,再干别的工作。没想到,我一下就入‘坑’了,现在就愿意守着这片土地过日子。”快人快语的李娜笑着说,阳光透过塑料大棚映照在她的脸上。可曾经,透过这层塑料薄膜,两口子看到的是灰蒙蒙的天空。
为了确保大棚收益,王宝德兴冲冲找到草莓种植户取经学习,还跟着师傅下地实操。回到自己的大棚,看着犁翻的土地,他的心里乐开了花,但很快,因为天气原因再加上经验不足,原本生机勃勃的草莓株出现了大面积的病害,产量骤降。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场大雪把大棚压住了,我壮着胆子爬到棚子上扫雪,没有抓手,感觉就像趴在冰面上,稍不留神就滚下来,然后再爬上去。”王宝德说,草莓虽然甜美,付出的艰辛难以想象。冬天的一个*昏,一阵大风把保温“棉被”吹到了大棚背面,又潮又湿的保温被需要十几个人一起拖拽,王宝德连夜叫人帮忙给大棚盖被子,才避免了株苗被冻死。
“那时候,包括园区技术员在内的很多人都劝我们放弃,因为草莓太‘娇气’。”李娜接过话茬,“农民常说一句话‘粮食不结,年年种’,我们不服输,而且我们相信只要用心,就能干好!”为了全身心投入,两人把家搬到了靠近大棚的一间土坯房里,还在大棚安置了一张婴儿车。“一上午我们就能在大棚里走1万多步,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