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症状及治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二月二,龙抬头传统习俗考榆木斋
TUhjnbcbe - 2023/12/23 20:30:00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6297_lab.html

“二月二,龙抬头”传统习俗考

文:枯木

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在传统习俗中,阴历二月二被称为“中和节”、“春耕节”、“社日节”等,传说这一天是龙抬头的日子,人们多在这一天理发沐浴,祭祀祈祷,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希冀吉祥如意,好运不断。

关于二月二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也是经过历史变迁综合而来,最早源自先秦时期的神灵崇拜,后来经过各个朝代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龙抬头”的日子。

先秦时期,人们认为万物有灵,因而多种崇拜,其中,人们把祭祀土地神叫“社日”,《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记载:“鼓用牲于社。”,《汉书.食货志》说:“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可以看出,在秦汉以前就已经有了祭祀土地神的记载。

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关于祭祀日期,在宋代以前并没有统一,晋代嵇含的《社赋序》记载:“汉在二月卜丙午日,魏在二月择丁未日,晋朝是一月酉日为社。”,隋唐继承了北魏二月丁未日,宋朝规定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元明清实行唐宋旧制。就春社而言,基本是在二月举行。

那么,二月二为何又叫“中和节”?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日。唐德宗时,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唐德宗贞元五年“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诗人刘长卿的《送梁郎中赴吉州》中有:“旧官移上象,新令布中和。”,吕渭有《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诗“皇心不向晦,改节号中和。”等。从此,中和节成为习俗。

宋明清时期,延续唐代中和节习俗,比如诗人孔平仲的《中和节》有:“二月中和节,海边犹积阴。”,王十朋的诗词《闻礼生日》(二月二)有:“禀得中和气,看成远大名。”,明初诗人王逢的《辛酉杂题》有:“谁家数应中和节,十亩寒轻二月霜。”;清代王贯之的《插秧》有:“杏花时节近中和,二月江村已插禾。”。虽然中和节得以延续,然而官方没有正式颁布等措施,相对式微,因而后来就和社日节相结合,合二为一。

至于二月二被称为“龙抬头”日,这个起源更早,是古人对天文星象观测的事实反映。古人喜欢观天象,并且结合农事稼作。而季节则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来判断。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

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每到二月春风以后,*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虽然二月有“龙抬头”的星象,然而在唐代以前并未有龙抬头习俗的记载,一直到了元明时期才开始有记载。元末松云道人著的《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所吃的食物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明代刘侗、于奕正同撰的著作《帝京景物略》中有:“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谓之熏虫儿,谓引龙,冲、虫不出也。”。

由于我国对龙的崇拜影响深远,因而“龙抬头”的说法出现后,在民间把中和节和社日节都涵盖在一起,成了一个节日。而习俗则综合而为之,比如祭祀社神、吃春饼面条、炸油糕、忌动针线等等,随之成为二月二的习俗。这里需要说一下,到了清代又多了剃头理发这个习俗,这个原因拙文有专门谈及,这里就不赘述。

总之,二月二龙抬头这个传统习俗节日,是综合多种传统文化而来的习俗,并且由于发展不同,各地习俗也略有差异,然而,这一天人们庆祝祭祀,是为了表达美好的祝愿和希冀幸福的未来,这一点是永久不变的。

/2/24榆木斋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月二,龙抬头传统习俗考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