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中国汉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探其起源,早在周朝时就已出现,世称此节日源于周朝时水滨祓禊(fúxì)的习俗,祓即祛除,禊为清洁,祓禊就是在水边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以求福。此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曲水流觞图
春秋时郑国,逢上巳,人们会在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执兰草,祓除不祥的习俗活动。唐代李善注《文选.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云:
风俗通曰:周礼,女巫掌岁时祓除疾病。禊者絜也,於水上盥絜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韩诗曰:三月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於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祓除不祥也。
此事由女巫执掌,可见是与女子有关的活动,所以中国古代又将这个日子称为“女儿节”。每逢三月的第一个上巳日,女子便出游水滨,并下水用草药沐浴,希望洗去病灾以祈福。
那我们来看看,古人在上巳节这一天都有什么安排:
一、欢会游春——未婚青年男女赠送兰草、结伴对歌
古代女子平常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但在女儿节这天,除了有婚配待嫁的女子外,其他人都会出来走走。于是女孩子们使出浑身解数将自己打扮的花容月貌,不仅要将身边的朋友比下去,还想将月亮比下去。当然,女孩子们打扮的这么漂亮,不只是因为要争艳,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异性的目光,这一天可是一个变相的相亲大会。
因此,这一日不仅是女子出游水滨,男子亦会结伴而行,所以说祓禊活动不仅是宗教活动,也是青年男女约会的好时机。这一天,未婚男女手持或身上佩戴兰草,如果看中哪个女子,男子就来到她的面前,将手上的兰草赠送给女子,如果女子接受兰花则是接受男子追求的意思。
除了赠送兰草,他们也会对歌。《诗经.郑风.褰(qiān)裳》描写的就是三月桃花水下来时,一对对情人来到溱、洧两河游春,一女子站在水边向河对岸的男子唱出的求爱情歌: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这首诗的大意就是鼓励男子要大胆地追求自己看中的女子,不要犹豫不前。不知道河对岸的男子听了这首有点儿“挑衅”的歌,有没有大胆的过来追求?小编猜想,只要不是傻瓜都会迫不及待地行动了吧。
如果大家以为上巳节只是大家在水边洗洗身子、对对歌的话,那未免觉得有些无趣,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谈个情,说个爱的,其他不去的人怎么办?这个大家就放心吧,这一日还有其他节目呢。
二、曲水流觞:文人雅士们的饮酒赋诗游戏
曲水流觞又称作“九曲流觞”,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饮酒作诗的游戏。上巳节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游放置觞,觞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觞饮酒,同时赋诗一首。觞可以悬浮于水,另有一种陶制的杯,两边有耳,称为“羽觞”,羽觞比木杯重,玩时放在荷叶或木托盘上。上巳节“曲水流觞”的来历有一个千古佳话。
据记载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在会稽山的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晋书·王羲之传》云: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据《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记载,这次活动共作诗三十七首,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十一人作四、五言各一首;郗昙等十五人或四言,或五言,各一首。其中有十六人作不出诗,便各罚酒三觥。
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
从那以后,“曲水流觞”的活动就在文人中流行了起来,而后逐渐流行到民间。南朝梁宗懍《荆楚岁时记》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不过,王羲之等的“曲水流觞”虽是文人雅士间的休闲游戏,看似欢乐之极,但背后却透出了对生命的焦虑。为什么这么说?请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他说虽然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有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随心所欲的生活着,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当他们年华老去时,却对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了,但他们已经无法重头开始。于是,不得不感慨人生短暂,造化弄人,透出了心底的悲凉以及对生命无常的焦虑。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时代变迁频繁、战火纷飞、权力更迭的最快的时期。王羲之这些文人,处在这个时代是幸也是不幸。幸是这个时代对士宽容,“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不幸则是他们无力改变这个朝代,面对国破家亡、妻离子散他们无能无为。他们将对生命的焦虑寄托于这个上巳节,祓禊祈祷祛除灾难,他们心底流露悲伤,却只能作无力的抗争。
但对于我们这些后人来说,幸好有上巳节这个节日,我们才有机会得以目睹王羲之的千古佳作,真是大幸!
三、求子——已婚女子的“专利”
上巳节的产生最初和人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子嗣有关,因而求子也是上巳节的主要节目之一。据考证,祓禊求子的习俗是源于对鱼神的崇拜,在河中沐浴,是一种亲神的行为。
祓禊中也会有一些小游戏,比如把红枣掷于水中,入水沐浴的女子争相抢食,以得枣为有孕之兆。我们平日里说的早(枣)生贵子也是相同寓意。东汉杜笃《祓禊赋》记载:
王侯公主,暨乎富商,用事伊雒,帷幔玄黄。于是旨酒嘉肴,方丈盈前,浮枣绛水,酹酒醲川。若乃窈窕淑女,美媵艳姝,戴翡翠,珥明珠,曳罗袿,立水涯,微风掩壒,纤縠低徊,兰苏肸蠁,感动情魂。
“浮枣绛水”说得就是上巳节这日,已婚女子在水中浮枣以求子的活动。
另外,有些地方是在水池里放石和瓦,然后女子下水摸石瓦的活动,如“四川横县玉华池,每三月上巳有乞子者,漉得石即是男,瓦即是女,自古有验”(《太平寰宇记》),寓意是摸得石为男,摸得瓦为女。
而石为男,瓦为女这一典故,在《诗经·小雅·斯干》是这么说的: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璋是好的玉石,顶端作斜锐角形,是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生下男孩的称为弄璋之喜;瓦是纺车上的零件,是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红之意,生下女孩的称为“弄瓦之喜”。
“弄璋弄瓦”说是父母对子女的期盼,但其实,“璋”和“瓦”是不同的。试问,“纺车上的零件”怎能和“好的玉石”相比较呢?这其中可是轻贱和贵重的区别。说到底,这是“重男轻女”所造成的现象。当然,我们愿意以最美好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事情——至少人们还是有所期盼的,无论是生男还是生女。
四、踏春——全民春游
在唐代,上巳节是三大节日之一,上巳节这一天是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欢庆的日子,他们在春日里相约外出踏春,欣赏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关于这一节日的各项活动,唐代许多诗人都留下了墨宝。王维的《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说的就是三月初三这日的盛大场面。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述了年轻女子在三月三日到水边踏青的盛况。而崔颢有一首《上巳》更是道出了这一日长安倾城出动、万人空巷的景象。全诗如下:
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犹言日尚早,更向九龙津。
上巳节这日的风俗已经演变为踏青了。
五、结语
三月初三还有一个起源,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因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不过,无论哪一种起源,上巳节这个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都是人们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而作出的一些行动,和我们现代人追求美好的生活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所以,只要有一颗追求美好生活的心,即便是今天的上巳节已经被清明节所取代,我们也不必有太多的遗憾。因为,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不需要在特定的日子才能约会情人,也不需要在特别的日子里才能出门踏草游春了。
但是,小编也有那么一点点遗憾,如果有可能,真想穿越到魏晋时期,去一睹有王羲之在场的“曲水流觞”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