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症状及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府谷苏曦二月二习俗
TUhjnbcbe - 2024/7/5 17:53:00

“二月二”习俗

苏曦/文

“二月二”,龙抬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中,“龙”指的是东方苍龙七宿星象。由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时候,龙角星就会从东方地平线升起来,由此便得来龙抬头的美誉。龙抬头,也预示着春耕的到来。

二月二也叫“踏春节”、“春龙节”,也叫“龙头节”,实际上叫“中和节”。初时,“中和节”的日期是在农历二月初一,随着历史的演化,改为二月初二。相传“中和节”是唐代设立的节日,始于唐德宗贞元五年(),由于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也是民间祭祀的“社日节”,民间常常将中和节与龙抬头等节日混为一个节日。时间久了,人们习惯叫成了“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一“中和节”,兴于长安,首倡者是唐德宗李适。唐德宗认为,三月有“上巳节”,九月有“重阳节”,而二月正是天气由寒转暖、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之际,却没有一个节日,于是征求宰相李泌的意见。李泌为京兆人,历任唐肃宗、代宗、德宗三朝重臣,威望很高。他建议,废除以往正晦日(正月最后一天)为节日的旧例,改贞元五年二月初一为“中和节”。这一天皇帝要赐宴群臣,并赐予他们刀、尺,表示裁度。百臣要献农书,表示务本;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互相赠送亲友;村民要酿制宜春酒来祭祀勾芒神(五行中的“木神”),以祈祷丰收等。德宗采纳了李泌的意见,立刻颁布了一道诏令,以贞元五年二月初一为中和节,同时规定,每年此日给官员放假一天。唐代宴会总少不了赋诗曰舞,中和节也如此。

中和节习俗当时还有以下几个方面:进书献种上春服。在务农方兴的二月,百官进农书,献种子,具有劝农重本的象征意义,受到具有农本思想的官员文人们称赞。中和节还有大臣进献春服,借以表达对皇帝的忠诚和关心。

其二是节日宴会。中和节的最初动机就是增加节日宴会的机会,让群臣集会为乐,宴会上有乐舞助兴。宴会不仅在京城举行,地方上也十分盛行。不过在德宗皇帝驾崩后不久便取消了。

其三是赐尺赐衣。中和节赐尺,是有传统依据的发明创造。仲春二月,是昼夜长短基本相等的时节,适合校准度量衡。中和节赐给大臣尺子,意味着掌握着治世治人的权力。皇帝赐尺,其实是对权力的一种象征性的分配,而且含有对臣下公平、正当行使权力的期待,可以激励臣子对君主的效忠之心。皇帝赐衣,大臣会表以示谢!

其四,献生子。李泌不仅设计了皇帝大臣在中和节的活动,也想到了普通百姓。当时人们在此节日时,用青色口袋装上各种各样粮食、瓜果种子互相赠送,以期生子。

其五,中国古代祭太阳神,即男性家长率领男性家眷向东方太阳膜拜,在二月初一这天祭祀太阳,是唐德宗鼓励农桑、祈祷丰收之举。明朝时期,每到这一天,皇帝都要举行隆重的“御耕”仪式,亲自扶一下犁以示重视农业,并象征性地赐给农夫百谷。在民间,亲朋好言畅饮中和酒,祭日神,并互赠刀尺,勉励耕作,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乞求丰收岁稔的愿望。

二月二又叫“春龙节”,北方有的地方,这天早晨到河边挑水,回家后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叫“引回龙”。这天人们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二月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传说龙也从沉睡中醒来,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庆贺春天到来,寄托人们祈龙赐福,保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

二月二为啥叫“春龙节”呢?传说武则天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龙王三年不得降雨。龙王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地降了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压于大山之下,并昭告天下:“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山压之罪。要想重登天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绞尽脑汁,直到第二年二月二日,一位妇女背着一袋黄豆走亲戚,不料途中不慎将黄豆撒了一路,阳光下黄豆金光灿灿闪闪发光,人们看后高兴地说,这不是金豆吗?炒熟了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家家把炒熟开花的黄豆供在当院,龙王因此得救,返回天庭。后来人们为了怀念龙王,便在每年二月二炒黄豆献天。明朝时玉米传入中国后,人们又用香喷喷的玉米花祭祀龙王,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二月二喜庆龙抬头,龙升天,祈盼风调雨顺,丰收吉庆。

二月二又叫“踏青节”,传说始于唐代。当时长安的人为了活跃生活,便趁二月二之时,三五成群地到郊外踏青,有些妇女还提篮执铲,取挖鲜嫩的野菜佐食。其意为到田间走一走,转一转,能恢复体力,陶冶性情。民间称吃野菜为“吃青”或“吃鲜”,野菜不仅营养丰富,还可清热败火,而踏青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心情。

二月二,北方也有不少习俗。特别是捏灯盏,把软米面蒸熟后,女人们用巧手捏成各种形状的糕灯盏,如“仓管爷”、“照米老婆”、“卧犬”、“胡燕儿”、“水鸭子”、“鸡笸篮篮”、“七星灯”等等。每个形状上放一个小糕灯盏,用棉花搓成小蕊子,放在灯口里面,再把黄油倒进去,晚上放在院中间的桌子上和其他该放的位置,点燃灯盏,焚烧黄表,垂首拜之,以此祈盼平安幸福,丰收吉祥。

二月二,还有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剃龙头。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盼龙抬头,兴云布雨,滋润万物,所以,就有了“二月二龙剃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这一天剃头会使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人们正月不剃头,只等二月二去理发。为什么呢?民谚说:二月二龙剃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二月二习俗活动迄今为止一直丰富多彩,有些地方甚至成了不变的规矩,一般要庆祝三天。唱戏、闹社火、扭秧歌、耍狮舞龙,其寓意纳吉通顺。特别是舞龙迎吉,上街庆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佑护下再获丰收。人们引龙伏虫,也希望借助龙威,镇伏害虫,保护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二月二龙抬头,风雨顺,又丰收,大仓满,小囤流,好年景,春开头。二月二是人们迎接播种的节日,是老百姓放纵自然情怀的狂欢节,传统的节日活动是天与地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美满和谐。二月二龙抬头,今年又是大丰收。

、3、8

1
查看完整版本: 府谷苏曦二月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