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二,
仲春卯月之初,
雨水初盛,春雷乍动,
“二月二日龙抬头,万物复苏雨似油”,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春耕开始。
这一天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
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
青龙梦醒,好事连连
“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
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
以及农耕文化有关
“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
东方苍龙七宿星象,
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
“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
故称“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晚上,
二十八星宿中的青龙七宿,
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
人们相信,东方神龙会在此时苏醒,
给新的一年带来吉利和鸿运。
于是纷纷焚香祷告、敬龙祈雨,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并将这一天称为“龙抬头”。
“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但广泛流传成为全国性节日
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
唐时期,
长安人把二月朔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
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
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
宋代时,
在我国一些地方二月初二
虽出现有“挑菜”御宴活动,
但与“龙”无关,
在文献上仍未出现龙抬头的节俗记载。
而到了元时期,
在文献上,
阴历二月二就明确作为“龙抬头”了。
《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
“二月二,谓之龙抬头”。
春龙降雨,风调雨顺
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
在于确定时间,
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龙抬头便是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时令的反映,
在农耕文化中,
“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
雨水增多,
万物生机盎然,
春耕由此开始。
自古以来人们
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
祈求风调雨顺、
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农历二月,仲春时节,
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很多地方
已开始进入雨季,春雷始鸣;
从节气上来看,
“二月初二”正处在二十四节气的
“雨水”、“惊蛰”、“春分”之间,
《律书》曰:
“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
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
为生发之大象,代表着生机茂发,
这时,雨水增多,人们开始春耕。
神龙司雨,抬头降雨,
自此万物始盛,待雨而大。
而春龙降雨,风调雨顺,
在农民眼中,是五谷丰登,
在旧时国君眼中,
更是国力强盛的象征。
人们对龙的崇拜与尊敬,
为风调雨顺,
也为年年如意岁岁安。
▲展出于成都博物馆“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的龙形金项饰晋代,内蒙古博物院。
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
生活于大海中的神异生物,
司掌行云布雨,
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常用来象征祥瑞。
其由来于自然天象崇拜。
古人用星象标示四季,
神龙抬头亦是雨季开始,
预备春耕。
《礼记》有言:
“蛰虫咸动,启户始出”,
人们希望能获祥龙助佑,
百虫尽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龙,在中国人的认知里,
是吉祥之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在汉代文献出现了龙形象的记载。
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
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
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
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
后世以此作为舞龙灯的滥觞。
▲双流黄龙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烧火龙”表演(本报资料图)
因此,
在二月初二这一天,
人们希望一切都和“龙”有关,
寓意幸福、美好。
在我国民间,
这天有剃龙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
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
在四川,关于二月二有个说法
是“二月二,龙抬头,虫脚蚂蚁往外流。”
因此,一些人们也有
在房舍周围撒灰驱虫的习俗。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剃龙头”习俗,
或源于古人对龙图腾的崇拜,
预示着一年有好的开始。
这天北方地区人们盛行吃面条,
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
若包饺子,则称为“龙耳”……
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既是纳吉迎祥,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二月二,
青龙梦醒,
兴云布雨,
花争妍,草斗绿,鸟夺鸣,
又是一年龙抬头,
春日处处好兆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卢星宇摄影/海报卢星宇部分图据杜甫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