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是“龙抬头”的日子。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同是过二月二,但在不同的时空里会衍生出不同的习俗。
单说节令食品,有的地方吃春饼,有的地方吃卤肉,有的地方吃龙须面,有的地方吃荞麦面,有的地方吃龙蛋(红皮鸡蛋),有的地方吃龙糕(年糕)……
但说哪一个习俗比较著名应该非“剪头发”莫属了吧!
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
人们在腊月理完发到二月二,已经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民间也相信在“二月二龙抬头”之际理发,自己一年的运势可以随着升起的龙一起腾飞。时间一长,二月二剃头的习俗也就形成了。
如今国力强盛,国潮振兴,传统节日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但是二月初二这个日子的定位朦胧。
“二月二,龙抬头”到底属于什么节呢?可当我们翻开历史,探索“二月二”的蛛丝马迹时会发现:什么,这竟是七百多年前的一场误会?
01
唐:二月怎么可以没有节日?加!
唐朝前期,正月有上元节,三月有上巳节,四月有浴佛节,五月有端午节,六月有庆阳节,七月有中元节,八月有中秋节,九月有重阳节,十月有下元节,十一月有顺圣节,十二月有岁除节。一年到头,每个月都有固定节日,唯独二月没有。
唐德宗李适(ku)
(年-年)
别的月份都能过节,二月却很少有这个机会,公不公平?不公平。这事到了唐朝第十个皇帝唐德宗那里,突然成了一个大问题,所以他决定给二月安排一个全新的节日。
而且最初,这个全新的节日并不是二月二,而是二月初一。翻开《旧唐书德宗本纪》和《旧唐书李泌传》,我们能找到唐德宗将二月初一定为节日的经过。那是贞元五年,也就是公元年,唐德宗在朝会上宣布,要在没有固定节日的二月设立一个固定节日。宰相李泌建议,该节日不妨定在二月初一,取名“中和节”。唐德宗大喜,让李泌帮忙制定中和节的习俗。然后呢,李泌就制定了如下风俗:
第一,休假一天,皇帝赏赐群臣适合在春天穿的单衣,君臣共同参加一场盛大的宴会,名曰“中和宴”;
第二,百姓用青布做荷包,把往年收获的一些谷物装进去,互相馈赠节礼,然后聚餐喝酒,名曰“中和酒”;
第三,百官向皇帝献农书,百姓祭祀农神,既表示重视农耕,又祝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对于以上建议,唐德宗全部接受。次年(年)二月初一,他在长安城郊的曲江之畔赐宴群臣,中和节正式开始。多年以后,白居易写诗怀念唐德宗,其中有这么几句:“节表中和德,方垂广利恩。悬知千载后,理代数贞元。”意思是赞扬他设立了中和节,此节将来传承千年,后人都要感谢德宗皇帝。
02
宋:这个日子不吉利,换!
中和节从唐朝传承到了宋朝,但又没完全传下去,因为在宋朝衍生出一个更新的节日——挑菜节,宋朝人更加看重这个更新的节日,中和节呢,就象征过一下吧。
这么做有个重要原因是——宋朝人觉得二月初一不吉利,就改到了二月初二。这跟宋朝的历法和星相学有关。宋朝不仅有阴历,而且有阳历,前者根据月亮圆缺周期推算,后者根据太阳运行周期推算。在阴历中,宋朝人特别讨厌“朔日”和“晦日”,也就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用《宋史天文志》的说法:“是为阴胜阳,其变重,自古圣人畏之。”那二月初一是什么日子?朔日。朔日阴气重,所以不宜过节,那改到二月初二再庆祝吧。
那么问题又来了,正月初一也是朔日,为啥可以在这天庆祝新年呢?因为这是早在西汉就已经定型的传统,历朝历代都这么庆祝,宋朝不可能再改。
中和节象征性一过,到了次日二月二就过得非常隆重了。有多隆重?首先,地方高官和臣服于大宋的各个藩国都要向皇帝进献“金银挑菜器”,就是用黄金和白银打造的小铲子、小剪子、小刀子,这是群臣和藩国献给嫔妃们的挖野菜工具;其次,后宫嫔妃集体去御花园里“挑菜”,然后皇宫里会举办一场规模宏大的“挑菜宴”;最后,市民集体出城“挑菜”,其实就是挖野菜。
跟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相对富足,皇家和普通市民都没有沦落到要靠挖野菜充饥的地步,而举国上下之所以要在二月二这天“挑菜”,主要是图个乐呵。大伙都在屋里憋一个冬天了,好不容易春暖花开,野菜青青,挖野菜等于放风,吃野菜等于尝鲜。于是在宋朝,二月二被称为“挑菜节”,这是一个通过挖野菜来狂欢的盛大节日。
除了挖野菜,宋朝人在二月二还有别的活动。成书于元朝的生活手册《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载,宋朝方士提出“本命日”概念,像一月初一、三月初三、四月初四这类日子,都叫做本命日,都是适合祭神祈福的日子。
二月二既是挑菜节,又是本命日,所以挖完野菜正好祭神。怎么祭呢?用荠菜的嫩叶做菜吃,用不能吃的荠菜梗烧成灰,撒到床底下,撒到院子里,据说这样就能防止蚊蝇滋生,防止蛇鼠猖獗,防止蜈蚣和蝎子出来蜇人。
03
元:不是很懂历法,但我说了算
是的,直到不太明白历法的元朝人这里,才把二月二跟龙抬头画了等号。
其实,龙抬头原本只是古人对惊蛰的俗称,跟二月二没关系。二十四节气,惊蛰排第三,属于春天的节气。用公历推算的话,惊蛰非常规矩,每年不是在3月5号,就是在3月6号。如果用农历推算,惊蛰就会跑来跑去,有时候在正月,有时候在二月,有时候在三月。但不管在哪个月,古人都认为惊蛰这天非常重要,认为它是阴气衰落、阳气上升、春雷乍动、万物复苏的日子。惊蛰一到,那些在地下冬眠的动物就会苏醒,传说中的龙也会苏醒。所以,惊蛰就等于龙抬头。
元朝文献《南村辍耕录》有记载,至元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年,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一半都碰巧赶上了“本命日”:正月初一立春,二月初二惊蛰,三月初三清明,四月初四立夏,五月初五芒种,六月初六小暑,七月初七立秋,八月初八白露,九月初九寒露,十月初十立冬,十一月十一大雪,十二月十二大寒。正是因为这年二月二碰巧惊蛰,所以元朝人碰巧在二月二这天庆祝了龙抬头,这就是二月二跟龙抬头画等号的开始。
对历法半懂不懂甚至一窍不通的绝大多数元朝人就误会了,误以为二月二就是龙抬头。这样一来,用不着推算节气,用不着去查每年的惊蛰到底是在哪一天,只要到了二月二,就说龙抬头,简单粗暴,相当省事。于是,根据元代北京风俗宝典《析津志》记载:二月二那天早起,各家各户来到公共水井旁边,用石灰画白道,一直画到自己家里。
所以总结一下,这场七百年前的误会是唐朝起的头——发明了已经消失的中和节;宋朝虽然传承了下来,但有自己的想法,将二月二作为重大节日庆祝;到了元朝,因为一场不愿深究的“误会”,二月二和龙抬头从此不分家。
不过前人发明,后人享用,即使我们知道二月二原本和龙抬头没啥关系,也不影响我们继续在二月二庆祝龙抬头,图个热闹、开心。
不说了,可以去剪头发了。
资料参考:
北京青年报《二月二龙抬头七百年前的一场误会》
百度百科
原标题:《二月二趣史
每年剪头发的“龙抬头”,可能只是一场七百年前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