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南京,躺在床上的思思(化名)没缘由地流着眼泪。
她感到难受、恐慌,心跳声从心脏传到手指头,又从手指头传到脚底板。
她的身体已经困了,而睡眠却迟迟不来。
思思是一名大三学生,失眠这件事基本横跨了她前三年的大学时光,起初,失眠于她只是偶然,但渐渐地,“可能睡不着”的阴影却开始笼罩着她。
《失眠人的梦》剧照
她试图通过看书或玩手机来酝酿睡意,可当真正躺下时,睡意却散去了。
于是她反复打开手机看时间,却越看越焦虑,越焦虑越睡不着。
在循环的焦虑中,失眠成了夜晚的常客。
直到凌晨2点,思思渐渐入睡,而身在广东的李晔(化名)却依旧清醒,他刚服用过安定药和抗抑郁药,正静静等待着药物奏效。
在李晔这边,失眠就是困扰了他十二年的怪疾。
一切都始于他高二升高三的暑假,起初,他每天凌晨3点左右才能入睡,他以为自己是肝火旺,但后面情况却越发严重。
进入大学后,他甚至经常闭眼躺到天亮。
“那段时间简直是被抽了魂,最严重时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左右。”李晔说。
毕业后,李晔成为了一名建筑设计师。加班严重,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更是摆脱不了失眠。
睡眠,占据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保护人体身心健康层面有重要意义,但在每一个寻常的夜晚,有些人沾枕即睡,也思思和李晔这样的一群人却忍受着失眠的苦刑。
1、“今晚,你也失眠了吗?”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数据,在中国,超3亿人有睡眠障碍,其中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
数亿人的失眠困惑,也折射出一幅时代图景——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转型期,人们压力越来越大。
一方面,为谋一份稻粱,他们往往被动模糊着日与夜的边界,另一方面,手机荧幕和电子娱乐又让他们沉湎,主动熬夜的现象越发普遍。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了中国成年人失眠的诊断标准:
①失眠表现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
②睡眠质量下降,睡眠维持障碍,多梦易醒,整夜觉醒次数≥2次;
③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小时。
除了上述症状,还伴有日间功能障碍,表现为白天乏力、困倦、打盹、反应迟钝、判断力下降等。
当然,偶尔一次两次睡不着我们不能称之为失眠,它还需要有个时间前提。一般来说,睡眠异常情况至少维持一周以上才能定义为失眠。
■轻度失眠:通常一周以上,一个月以内,并非每晚睡不好,只是偶然发生;有疲倦感,但无心理问题出现,对生活质量影响小。
■中度失眠:通常一个月以上,三到六个月以内;夜晚多睡不好,次日身体疲倦感明显;会有轻中度的心理问题,比如情绪波动大,有抑郁情绪,或是脾气暴躁;影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重度失眠:时间长达六个月以上,而且每晚都睡不好;需要服用药物帮助睡眠;出现的临床症状明显,心理精神障碍也比较严重;极大程度地影响日常生活。
2、“为何都睡不着?”
导致失眠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躯体疾病、心理、生理、精神、药物、环境等几大方面。
1、躯体因素导致的失眠:
躯体疾病会引起各种不适症状,比如说疼痛、胸闷憋气、哮喘咳嗽等症状都会影响睡眠质量。
其中,疼痛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不管是外科术后急剧的疼痛,还是内科慢性病所带来的绵长持久的疼痛,都会让人不仅入睡困难,还容易睡后疼醒,使睡眠时间变短。
2、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
人有喜怒哀乐、悲伤恐惧,任何一种情绪的过度蔓延都可引起失眠。心理因素会导致失眠,而失眠反过来也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状况。
《救》剧照
失眠所引起的焦虑、紧张会造成情绪不稳定,又会加重夜晚失眠的程度,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心理因素是导致失眠的最主要因素。
3、生理因素引起的失眠:
人体的生物钟自有其工作规律,当我们经常昼夜颠倒妨碍这种节奏正常运作时,就会产生睡眠障碍。
比如说临床工作人员的“三班倒”,学生党的“开夜车”,或是上班族的“加班加点”,都是在透支我们的休息时间,打乱正常的睡眠节律。
4、精神因素引起的失眠:
精神疾病当中,有相当多的疾病存在睡眠障碍,比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等都容易出现失眠现象。
临床中,失眠症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共病率非常突出,其中约有80%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合并睡眠障碍,约有70%的焦虑障碍患者伴随有睡眠紊乱。
5、药物因素引起的失眠:
一些含有糖皮质激素、肾上腺激素的药物,或是某些平喘药如茶碱类药物等都会引起失眠。
另外酒精、尼古丁、咖啡因等物质也会让我们的大脑处于亢奋状态,导致晚上睡不着。
6、环境因素引起的失眠:
噪音过大、灯光过强、空气闷热不流通、温度过低或过高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3、“我失眠了,怎么办?”
当我们长时间失眠时,一医院问诊,在排除了身体方面的病变所导致的失眠之后,也要前往精神科问询是否有精神类疾病导致失眠的可能性。
失眠往往是精神疾病最开始也最表象的症状,当我们不再忽视潜意识传达的求救信号时,也许精神类疾病的危害与隐蔽性能够大大降低,早发现早治疗是治疗所有疾病最好的方法。
但当我们只是偶尔失眠时,可以试一下这些方法改善:
1、心理调节
避免过度担心,怕失眠往往会导致更严重的失眠,要持乐观态度,认识到失眠也是可以调节的,也是可以治疗的。
2、作息调节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起床、吃饭、运动、工作、睡眠时间相对固定,按时起床、按时睡眠。减少白天睡眠时间,避免下午小睡。拒绝睡不着却总还赖在床上想补觉的做法。
3、饮食调节
多摄入富含B族维生素、钙、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避免过饥过饱,避免咖啡、浓茶、饮酒刺激,睡前可进食牛奶以助睡眠。
4、运动调节
每次运动30分钟,活动宜放在睡前3小时。
5、睡眠环境调节
安静、舒适、整洁、温度、光线适宜的睡眠外环境,保持轻松、愉悦、宁静的心理内环境。
优质睡眠不是招之即来的,我们要像经营爱情与事业一样来经营我们的睡眠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