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目前尚不特别清楚,其可能与以下这三种机制有关:神经传导通路的抑制;血流动力学;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神经传导通路的抑制:多认为交叉性小脑机能联系不能的出现是由于皮质-桥脑-小脑通(cortical-pons-cerebellum,CPC)受到了损害有关,脑组织缺血事件发生后,缺血脑组织处轴突变性继而发生损伤甚至断裂,而相对应的远侧轴突变性解体,皮质兴奋性冲动由于通路的中断无法传递至对侧小脑组织产生了CCD现象。
皮质-桥脑-小脑(cortical-ponts-cerebellum,CPC)纤维束起源于大脑皮质(额、顶叶皮质,尤以中央前回及中央后回为主),向内囊前后肢集中,传导至同侧脑桥,再越过中线经对侧小脑中脚至对侧小脑皮质区域。
临床常见疾病
01
脑梗死与CCD
关于CCD和幕上缺血性病变的病程长短、病灶体积、部位及病灶所累及低灌注范围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确切的共识。根据已公布的数据显示,大脑皮质(额、顶叶为主)、基底节、内囊及桥脑,均为可能出现CCD现象的原发损害部位。02
癫痫与CCD
癫痫持续状态所致的CCD可能是由长时间兴奋性突触活动造成CPC通路神经元神经冲动过度传输而造成的损伤。或者,它可能是皮质抑制性输入减少而造成的CPC通路中断的结果。在癫痫发作时兴奋性突触活动的增多,会增加能量代谢和脑血流量,当癫痫发作频繁或癫痫持续状态时,由于代谢和脑血流量调控失败,可导致组织缺氧,无氧糖酵解增加,钠/钾泵衰竭和细胞*性水肿,进而在DWI像上表现为高信号。03
脑肿瘤与CCD
大脑神经胶质瘤可导致对侧小脑葡萄糖代谢率减低,提示脑肿瘤也可并发CCD。恶性肿瘤中,CCD的发生取决于原发损害对CPC通路的影响程度。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征,随着肿瘤细胞的增殖扩增,水肿形成,浸润,肿瘤侵袭范围扩大,CCD现象可能随时间持续存在,因此CCD现象可做为评价肿瘤浸润、增殖的间接指标。04
脑外伤与CCD
原发幕上脑外伤病灶通过CPC通路向脑桥核突触联系传导的神经性兴奋受抑,导致对侧小脑代谢率减低,伴或不伴有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CCD现象常见于严重脑外伤患者,由此推测重症脑外伤可能是诱发CCD的主要原因。05
脑出血与CCD
自发性脑出血血肿体积与CCD的程度没有相关性,与病变的大小和严重程度不同,破坏CPC通路的病变解剖位置可能是CCD发生的主要决定因素,可能包括血肿团引起的皮质脑桥途径间接中断,血液成分、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细胞因子介导的凋亡的*性作用。CCD的影像学检查
传统上常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e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