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十二兽首口吐活泉、敦煌大佛巍峨耸立、秦始皇兵马俑威风凛凛……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上,重返海晏堂、数字敦煌、秦始皇小游戏纷纷亮相。科技让这些尘封的文化遗产变得鲜活动人,网络则让这些遥远的文化遗产变得触手可及。
上图为根据古代文字设计的文创产品吸引观众驻足观看。下图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多种文创产品。佘颖摄
保护:千年壁画可以在影像里永远保存
敦煌莫高窟是国内最早开始数字化保护的文化遗产之一。由于游客呼吸中的二氧化碳对壁画有伤害,莫高窟已经有许多洞窟不再对外开放。但是,这依然无法阻止曾经鲜艳的色彩、泥塑的肌肉在时光中衰变。人们需要一种方式让莫高窟能够永久保存。
“我们经过20多年探索,近10年主要进行规模化采集。”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夏生平介绍说,采集时把壁画分为30厘米到50厘米一块,上下有连接,通过激光定位。采集精度为3米,控制误差小于等于1毫米。一块14米长、5米多高的壁画,采集下来的照片有多张,数据量达60G。完整拼接起来,任何一个局部都可以无限放大。据统计,莫高窟有近个洞窟,壁画有4.5万余平方米,现在已完成拼接的有50个洞窟。游客通过数字敦煌,就如同来到洞窟之中,可以近距离欣赏千年壁画。
数字技术不仅能采集数据用于保护性展示,还能够直接辅助文物修复。在武威天梯山石窟数字化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通过绘制精细的病害图,定位定性了解病害的分布情况。
“我们通过红外热成像监测勘察病害成因,辅助遗址地文物本体保护。”北京国文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杨丽莎是项目负责人之一,“我们发现13窟塑像的脚部酥碱病害和水分的含量关系密切。通过采集四周的水分、盐分分析后又发现,盐分主要来自崖体,因为盐分不断失水、保水,导致地藏层的酥碱脱落。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应用到文化遗产保护中。很多人不知道,中国的万里长城其实有多公里,其中大部分是年久失修的“野长城”。真正被修复好、向全世界游客开放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这些野长城受到岁月侵蚀、人为破坏,损毁严重。
但是用传统方式保护和修复长城,比重新建一段长城还要难。“因为要花费大量人力去到山上丈量每段长城,看其中哪些需要修缮,哪些需要加固,哪些地方需要多少块砖,再根据这个非常复杂的勘测数据制定修缮方案,让工人背砖到山上进行修复。”修复团队负责人马超说,“这是修复长城中非常困难的一部分,哪怕米的长城可能也要修两年。”
在修复箭扣长城项目中,修复团队利用因特尔“猎鹰-8”无人机捕获了大量图片,同时和武汉大学国家遥感测绘重点实验室合作,研发出一套基于因特尔平台的算法。通过两天的飞行和拍摄,捕获的数据构建了整个箭扣长城的3D立体图形,甚至用技术排除了植被覆盖的影响,得到最准确的测量结果。同时,通过分析保存完好的长城段,确定城砖应该如何排布,对比现在的砖处在什么状态,通过力学算法计算出哪些砖体出现了明显损坏,为维修提供精准指导方案。
“两天的拍摄、几周的算法开发计算就生成了一套方案,既没有大量支出人力,也将原本需要数月的勘测方案缩短到几周,而且比原来的人工丈量更加精准。”修复团队负责人马超说,“拿着这套方案,预计长城基金会将在半年之内就完成箭扣长城的整体修缮工作。”
激活:7分钟重返圆明园的辉煌时代
把文化遗产数据化,只是保护的第一步。如何让这些数据活起来,把一个个文化遗产更好地展现给世人,也是专家们关心的话题。
20年来,82岁的清华大学教授、数字圆明园项目发起人郭黛姮一直专注于“复活”圆明园。这位梁思成的关门弟子,带领团队构建了座数字建筑模型、T高清数字资源、44万平方米景区复原面积、种数字植物模型。基于这些复原研究成果,数字圆明园历时两年研发推出了“重返系列”E-MAX产品。最先呈现的“重返·海晏堂”展现了圆明园十二兽首所在地——海晏堂从废墟重返历史原貌的场景。
在将近7分钟的沉浸体验秀中,观众可以用自己的脚步“揭开”封存在地下的海晏堂遗址,亲自参与圆明园的探索发现。随着场景的纷繁变化,时而置身于五彩斑斓的建筑琉璃构件中,时而融入浩如烟海的文献史料里,继而又被气势恢宏的水利机械所包围,感受从四面八方传来的齿轮声。
展览拉近了观众与圆明园的距离。在展览墙上有个问题:“现在,提到圆明园,你会想到?”五颜六色的选票大多贴在“骄傲自豪”和“美轮美奂”的答案下,选择“大劫难”和“遗址废墟”的人反而寥寥无几。
“海晏堂”不过是这一浩繁数字宝库的一角。在西北的敦煌,每天,游客们都在环幕影院,亲眼看着岁的莫高窟在数字海洋中醒来;在西安秦始皇陵,百度AI数字复原技术也被应用于兵马俑展示。
“秦始皇兵马俑坑有一个缺点,就是观众与文物、遗址之间距离非常远,往往在5米至10米以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研究员王勇说,博物院与百度百科联合打造了数字博物馆,通过数字采集,游客可以在PC端或者电子设备上,高精细度地观察每一个兵马俑的面部神态。百度的AR技术动态还原了兵马俑的彩色、铜马车的构件,让观众直观了解这个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伟大之处。这是隔着玻璃静态观察文物,或者单纯听讲解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效果。
传播:奥运冠为博物馆带来万浏览量
数字化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传播玩法,让曾经高冷的文化遗产有了当网红的潜质。
除了网络段子手——故宫,在全国的博物馆里,成都博物馆也堪称网络达人。“年,成都博物馆新馆开馆时,一位观众在博物馆官方微博后台留言,说馆内一个汉代陶俑长得很像奥运冠*马龙,我们就转发了观众留言,并
从此,成都博物馆意识到新媒体时代,博物馆不能再高冷,而要“高互动”。肖飞舸说:“现在我们在做博物馆宣传时,都会准备三种不同的素材给不同的媒体。尤其是针对新媒体,我们会更多使用年轻观众感兴趣的语言。”
最新崛起的网红是秦始皇和他的士兵们。“很多年来我们的展示手段非常陈旧,不好看,不好懂,一直被观众诟病。”王勇发现,现在通过文物数据和一些适合的数字手段,就能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蕴含的秦代故事讲述出来。
借助秦俑面部图像形成的数据库,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还开发了一个小游戏。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照片,寻找那个和自己最像的兵马俑。现场就可以告知用户这个俑在哪个坑哪行哪列,互动性很强。
“我们还推出了H5小游戏,融合了秦代立法、疆域、关卡等知识,答对了就给一个封号,对应秦代20级*爵制。还有‘秦直道’游戏,通过输送粮草,比谁点得快,让用户了解秦代的*务制度。”据王勇介绍,他们与汉仪方正合作开发的小篆主题文字已用于QQ端,兵马俑表情也在
“博物馆以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