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症状及治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神经影像脑静脉血栓形成和静脉性脑梗死
TUhjnbcbe - 2021/2/19 3:07:00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90523/7160655.html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andsinusthrombosis,CVST)最早由Ribes于年首次描述,其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误诊和漏诊率高。

定义:CVST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脑静脉回流受阻,伴脑脊液吸收障碍和颅内高压的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病。

静脉性脑梗死(cerebralvenousinfarction,CVI)是指因静脉性因素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出血、软化,形成梗死灶的一类血管性疾病,约占脑血管病的1%。CVI与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andsinusthrombosis,CVST)关系密切,大约50%的脑静脉血栓形成将发展为静脉性脑梗死。

预后:随着检查手段和治疗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CVST和CVI预后较好,死亡率小于10%(既往报道死亡率高达30%-50%)。

发病率:CVST和CVI约占所有卒中的0.5%~1%。CVST的年发病率在新生儿和儿童为7/,成人约为2~5/。成人患者多为45岁以下女性,尤其是孕妇或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其他诱因包括感染(12%)、癌症(7%)及血液系统疾病(12%)等。

常见病因:

(1)先天因素:抗凝血酶缺乏、补体蛋白C和S缺乏、LeidenV因子突变、凝血酶原突变等。

(2)获得性高凝状态:妊娠和产褥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肾病综合征、抗磷脂酶抗体综合征等。

(3)感染:脑膜炎、耳炎、乳突炎、鼻窦炎、全身或头面部感染等。

(4)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韦格氏肉芽肿、结节病、血栓闭塞性血管炎、Bechet’s病等。

(5)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疾病等。

(6))药物:口服避孕药、锂剂、雄激素、类固醇激素、舒马曲坦等。

(7)外伤和机械性损伤:如头颈部外伤、神经外科手术、腰椎穿刺、静脉窦损伤等。

(8)其他:包括脱水(尤其儿童)、血管畸形、消耗性疾病(恶液质、晚期肿瘤)、心衰、颅内肿瘤等。

目前仍有20-25%的CVST病例病因不明。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发生率(图一)

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静脉窦闭塞引起静脉引流障碍,导致静脉高压、血一脑屏障破坏、有效循环血量减低和颅内压增高等。

脑静脉闭塞造成颅内压升高—血管源性脑水肿脑水肿—脑组织缺血性损伤—继而发生细胞*性脑水肿。同时由于静脉压升高,还可引起静脉性出血。

主要临床表现

1.颅内高压症:头痛最常见(90%),进行性加重,双侧性伴呕吐,视力下降等。

2.脑实质损害表现:癫痫发作(40%);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和意识障碍等。

实验室检查

1.D-二聚体可作为CVST辅助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D-二聚体升高有助于CVST的诊断,但二聚体正常并不能排除CVST,特别是最近出现孤立性头痛的CVST患者。

2.血栓形成倾向易感因素,如蛋白C、蛋白S或抗凝血酶缺陷等有助于CVST的诊断。

检查方法

1.CT+CTA:脑CT是CVST的首选检查方法,约25%-30%CVST的CT表现正常,但可用于排除其他病变。

2.MRI和MRV:是CVST的重要检查手段。

3.DSA:适用于CVST反复发作,进行抗凝治疗或孤立性的皮层静脉血栓。

影像特点

(一)CVST的影像表现

1.CT和CTV

直接征象:绳索征、三角征和静脉壁强化(图二)。

间接征象:静脉性梗死、脑内出血、脑水肿。

条索征指CT平扫静脉和静脉窦内呈现条索状高密度影。

三角征(空delta征)指增强后上矢状窦壁强化,血栓不强化,表现为由强化的窦壁围成的三角形影,阳性率约70%。

3.MRI和MRV

(1)MRI可直接显示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以及继发的脑实质损害,较CT更为敏感和准确。

①急性期:脑静脉窦内正常血流流空信号消失,并且T?WI像等信号,T?WI像低信号;②亚急性期:T?WI、T?WI均呈高信号;③慢性期:由于血管发生部分再通,流空效应重新出现,典型表现为在T?W上出现等信号,T?W上出现高信号或等信号(图三)。

(2)MRV:

直接征象:受累脑静脉窦闭塞、不规则狭窄及脑静脉窦血流信号消失,或表现为再通后形成边缘模糊且不规则的较低信号(图四)。

间接征象:静脉血栓周围侧支循环形成和引流静脉异常扩张。

注:MRV可很好显示脑静脉和静脉窦,但MRV不能很好区分静脉血栓和脑静脉发育不良,如一侧横窦和乙状窦的发育不良。

因此为避免误诊和漏诊,需要MRI平扫和MRV相结合,常规MRI发现静脉窦内异常信号,同时MRV显示相同部位静脉窦或静脉的闭塞或狭窄,MRI和MRV结合应用,诊断意义更大,很好的避免误诊和漏诊。

5.DSA:

(1)脑静脉/静脉窦充盈缺损,“空窦征象。”(2)皮层静脉断续显示或截断,周围出现扩张的螺旋状侧枝静脉,提示皮层静脉血栓形成。(3)排空延迟:指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图五)

(二)CVI的影像表现

CT和MRI表现

1.CT:(1)闭塞静脉和静脉窦远侧引流区域脑组织肿胀,CT可见片状稍低密度影,边缘不清楚;常伴病变内灶性出血。皮层脑沟消失,轻度占位效应(图六)。(2)静脉性梗死以累及皮层及皮层下为主;病变可多发,双侧对称分布常见。(3)病变位于非典型动脉血管分布区,特别是皮髓质交界区,可见到静脉内血栓形成,表现为条索高密度征象,称“cordsign”。(图七示主要脑静脉引流区域;图八典型的静脉性脑梗死分布区)

2、MRI

MRI平扫:(1)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早期无明显扩散受限,随着疾病发展会出现扩散受限表现。

{CVST是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升高,血管内充血,引流区域脑组织出现血管源性脑水肿,因而疾病早期阶段DWI表现为等、低或稍高信号,ADC值不低。随病变加重,颅内压进一步升高,脑灌注下降,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缺氧,出现细胞*性脑水肿,此时,DWI表现为高信号,ADC值减低。}

(2)病变内出血常见,随出血不同时期信号发生改变(前以述及)。SWI序列和T2*序列对出血敏感。

MR增强扫描,病变急性期可强化,表现为条片样或脑回样不均匀强化。(图九)

3、静脉性脑梗死的分型

(1)表浅型:最常见,上矢状窦是血栓最好发部位,脑梗死分布于血栓远侧静脉引流区域皮层及皮层下,易发生出血(图十)。

(2)深部中央型:第二常见,位于直窦、大脑大静脉及大脑内静脉的血栓,常引起双侧丘脑和底节区梗死,出血相对少见(图十一)。

(3)深部基底型:少见,血栓位于海绵窦,以感染性栓子多见,常伴脑膜炎和脑脓肿。

(4)孤立皮层型:少见,位于大脑皮层静脉的栓塞,梗死灶位于邻近静脉引流区域大脑皮层,病变孤立发生,常见灶性出血(图十二)。

1、静脉性脑梗死和动脉性脑梗死鉴别(表一)

2、动脉性脑出血(表二)

3、脑内占位病变

主要与胶质瘤和转移瘤相鉴别。

胶质瘤主要位于大脑深部白质区,肿瘤周围水肿多见,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低级别肿瘤一般无强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或胶质母细胞瘤可见片状、结节状或环形强化。另外PWI、MRS有助于鉴别诊断。

脑转移瘤多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肿瘤多发常见,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可见团块状或环形强化。

胡建新首医大三博影像

谢谢您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经影像脑静脉血栓形成和静脉性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