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阿姨,您好!今天感觉怎么样?”55岁的周阿姨是前几天手术的患者,做的是全内镜下齿状突次全切除。“好多了,感觉双手轻松多了,力气好起来了,也能下床走了”。
事情要从三年前说起,三年前周阿姨出现四肢麻木,双下肢行走不稳,医院就诊,诊断为“颅底凹陷症”,医院医院去看。于是她就到北京、上海等地踏上了漫长的求医路,但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周阿姨一家来说,治疗风险系数高,疗效不确切,且需要数十万元的治疗费用,只能让她望而却步。周阿姨的病情就这样一天一天拖着。症状越来越重,进而发展成生活不能自理,不能独立行走,行动靠轮椅,吃饭靠喂,生活起居都得靠她女儿.....用周阿姨的话说,这样的日子就是度日如年,多一天她都不想过,但想想自己还这么年轻,真的是不甘心。
直到有一次周阿姨女儿听同村的人说起,医院的脊柱外科很专业,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周阿姨一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我院就诊,医院脊柱外科刘斌主任立即带领团队进行全院MDT讨论,医院中山大医院的唐勇教授远程会诊,经过多方讨论并结合周阿姨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诊疗方案。最终决定用先进的微创手术方法来为周阿姨祛除病痛——脊柱内镜下行齿状突切除术。
颅底凹陷症是枕骨大孔周围的颅底骨向上陷入颅腔,迫使其下方的寰枢椎(齿状突)升高进入颅底,可合并部位的其他骨发育异常(如椎体分节障碍、寰椎融合障碍),并可合并神经结构畸形(如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和脊髓积水等)。先天性颅底凹陷常在中年以后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通常在20~30岁以后,常因轻微创伤、跌倒,促使脑干或脊髓受损。先天性颅底凹陷易累及小脑、脑干及前庭功能。不仅表现四肢运动及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还可能出现眩晕、眼震及第五、九、十、十二脑神经受损的症状与体征,性功能障碍,括约肌功能异常以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也可出现。
有症状的颅底凹陷需要手术治疗,颅底凹陷症手术方式有:后路枕大孔扩大减压术,后路枕骨大孔扩大减压常常需行寰椎后弓切除,切除寰椎后弓后导致上颈椎不稳,往往需行枕颈融合术。手术创伤大,手术效果不明显,目前脊柱外科医生不常用。还有一种是前路经口咽齿状突切除内固定术。口腔入路显露,可以在直视下切除寰椎前弓、齿状突,必要时可将枢椎椎体及斜坡下部一并切除。但该手术途径显露并不十分清晰,还需特殊的自动拉钩、光源、气动钻等特殊器械,由于减压在前方,破坏较多的稳定结构,往往需要前路或后路的固定,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第三种是目前做的最多的,前路经口咽松解,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此手术难度大,医院开展有很大难度,特别是前路的口咽松解,非常需要医生的临床经验,医院建议周阿姨到上海、医院的原因。
经过多学科、跨医院的讨论,周阿姨寰枕融合,后方相对稳定,前路经齿状突切除对于她可能是一个比较适合的手术方案,但传统的齿状突切除手术创伤太大,能不能通过微创的方法切除齿状突?在脊柱内镜迅速蓬勃发展的今天,经过综合全面的评估,刘斌主任团队果断采取了全内镜下齿状突次全切除。该手术的特点是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周阿姨第二天已可在颈托保护下下床行走,目前恢复良好。“医院脊柱外科,让我们在丽水就能得到这么好的治疗,感谢刘斌主任和各位医生,没有他们的专业和敬业,我妈妈也不会有康复的一天。”周阿姨的女儿看到母亲终于能够站起来行走,激动的声音有些微颤。
据了解,此例开展的椎间孔镜下齿状突次全切除术是国内第3例,此例手术的成功,也标志着我院脊柱微创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术前影像
术后影像
科室简介
医院脊柱外科共有医生12名,主任医生5名,副主任医生3名,主治医生2人,其中全日制硕士5名,在职研究生2名。开展了高风险的上颈椎前路、后路减压及固定融合术,脊柱侧弯畸型矫形术,胸腰椎后突畸型矫形术,胸、腰椎骨折前、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脊椎滑脱和椎管狭窄减压复位椎间融合术,开展了脊柱结核,肿瘤的综合治疗术。对微创脊柱外科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展了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微创腰椎融合内固定术(Mis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疾病。年全市率先开展了3D导航下微创脊柱内固定手术、椎间孔镜手术,是MAXMORE椎间孔镜培训基地,在脊柱微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来源丨脊柱外科
作者丨甘维
审核丨舒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