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以上几位编译老师,阅读量第一名的王春雷老师将获得OCIN免费参会名额!
特别感谢张颖影副教授组稿,刘建民教授等专家审稿!
相关回顾
年3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2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2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1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0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9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8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7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年6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5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TOP1★
王春雷
哈尔滨医院
标题: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生长轨迹
内容提要: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被发现。然而,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用以提供分类及专门随访管理的信息非常有限。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卫·格芬医学院放射科和神经外科的AichiChien教授试图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自然历史进一步研究,确定其增长轨迹(即动脉瘤大小增长的速度)...
(感谢王春雷博士编译、赵开*副教授审校、刘建民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生长轨迹
★TOP2★
王浩
医院/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后流动站
标题:支架取栓或抽吸取栓后,谁更需要补救性措施
内容提要:
对于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治疗,应用支架取栓或者导管直接抽吸是目前主要的两种血管内治疗方式,ASTER研究提示两者的疗效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亚组分析显示两种术式仍有许多细节差异。除了两种手术器材的不同特点可能会对临床结果造成影响外,术者的选择以及个人经验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从临床实践来说,AIS治疗的目的是获得靶血管的有效再通,而在实际手术过程中首次取栓即获得有效再通的比例并不高,因此首次取栓后临床医生常常会选择二次甚至多次操作或者更换别的方法——即补救性措施...
(感谢王浩博士编译、张永巍副教授审校、刘建民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支架取栓或抽吸取栓后,谁更需要补救性措施
★TOP3★
李亚雄
医院
标题:新型显微血管内镜
内容提要:
血管内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神经血管外科领域的革命,并且已成为许多脑血管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是应用血管内技术检查血管结构和分布可视化的金标准。尽管如此,随着最近光学技术的进步,血管内镜已经成为DSA潜在的重要辅助技术。血管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颅内血管内腔,直视和检查血管内装置的放置。但是,先前此技术没有足够小型化或实用化,一直未用于现代神经介入治疗。此文描述了血管内技术的演变、发展和设计,高质量直视化和尽量小型化的显微血管内镜,可以观察颅内小血管,并提供了它在活体猪模型中操作实例,说明其在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潜在用途...
(感谢李亚雄主治医师编译、张永巍副教授审校、刘建民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新型显微血管内镜
★TOP4★
李志清
中国医院
标题:动脉瘤夹闭术后是否需要长期随访?
内容提要:
近几年关于动脉瘤夹闭术后新发动脉瘤和动脉瘤复发的风险,目前仍存在争议。新生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女性性别、多囊肾病、颅内血管相关的手术史、放射治疗、颅内胶质瘤等,但目前尚无新生动脉瘤的年发生率的确切报道,既往报道为0.37-4.15%,对于开颅夹闭动脉瘤的患者形成新发动脉瘤的发生率0.1-0.5%不等,发生时间也从几周到30年长短不一,因此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患者进行常规随访,是否有助于发现新生或复发动脉瘤一直存在争议...
(感谢李志清副教授编译、方亦斌副教授审校、刘建民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动脉瘤夹闭术后是否需要长期随访?
★TOP5★
赵明
上海医院
标题:经颈动脉穿刺直接取栓是否可行?
内容提要:
对于颅内动脉近端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快速诊断和干预的重要性已经被证实。既往研究表明,缩短血管内治疗的手术时间与良好预后相关。但实现快速血运重建仍然存在着许多的挑战,包括如何快速临床评估、及时解读影像报告以及如何对有径路困难或解剖变异患者成功实现动脉再通等...
(感谢赵明主治医师编译、张永巍副教授审校、刘建民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经颈动脉穿刺直接取栓是否可行?
★TOP6★
李冬辉
浙医二院长兴院区
标题:静脉窦异常致耳鸣的介入治疗
内容提要:
耳鸣在成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15%,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经常持续存在对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失眠、焦虑和抑郁。所有耳鸣患者中约4%为搏动性耳鸣(Pulsatiletinnitus,PT),而PT患者中中,高达92%患者伴有潜在的结构病变。高流量动脉和动静脉分流病变如:颈动脉狭窄、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及静脉窦瘤曾被认为是PT最常见的血管原因。最近,随着非侵入性CT和MR静脉成像技术的进展,静脉病变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PT的重要原因。这些病变包括高位颈静脉球、静脉窦憩室或静脉窦狭窄。静脉窦支架置入术(venoussinusstenting,VSS)已显示出治疗PT相关的特发性颅内高压有效性。然而,介入治疗对伴有神经衰弱的孤立性静脉性P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明确...
(感谢李冬辉主治医师编译、吴培博士审校、刘建民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静脉窦异常致耳鸣的介入治疗
★TOP7★
周腾飞
医院
标题:球囊导引导管的使用对临床及血管影像结局的影响
内容提要:
多个随机临床实验已经证实了机械取栓可以使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因此,机械取栓已经成为其标准治疗方法。患者的良好预后和缺血脑组织及时再通复流紧密相关,然而,尽管取栓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仅25%-50%的患者中可实现首次再通,应用不同的辅助技术可进一步增加完全再通率,如球囊导引导管的应用、传统的近端大腔导引导管,远端通路导管辅助抽吸等。近期一项研究评估了球囊导引导管(BGC)在机械取栓术中对再通率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感谢周腾飞医师编译、杨鹏飞副教授审校、刘建民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球囊导引导管的使用对临床及血管影像结局的影响
★TOP8★
ZY_JH
医院
标题: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意外发现血管造影隐匿性动脉瘤的病例总结
内容提要:
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仍存在诸多因素影响DSA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这些因素包括微小动脉瘤,人为漏报,不恰当的造影角度,其他动脉瘤和正常血管的遮蔽以及动脉瘤夹和弹簧圈的伪影影响。这些血管造影隐匿的(angiographicallyoccult,AO)动脉瘤可以在确诊动脉瘤夹闭术中被意外发现,并同期夹闭避免进一步增大或破裂而再次手术...
(感谢ZY_JH医师编译、李聪慧教授审校、刘建民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意外发现血管造影隐匿性动脉瘤的病例总结
★TOP9★
王驰
医院
标题:瘤内扰流装置:不止是WEB
内容提要:
随着对疾病机制的深入探索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重构血流动力学已逐步成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核心理念。血流导向装置(Flowdiverter)即是基于这一理念,通过改变动脉瘤及其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达到治愈动脉瘤的目的。而另一类特殊的血流导向装置,或称为瘤内扰流装置(Endosaccularflowdisruption)则是通过植入动脉瘤腔内发挥血流重构作用,未对载瘤动脉产生影响。因此,具有无需抗血小板治疗的优势,近年来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