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当早市上卖猪头的摊位多起来,当超市里买猪手的顾客多起来,当理发店里来“剃龙头”的多起来,我们知道,二月二又快到了。
新年似乎渐行渐远。远去了锣鼓红灯,销匿了杯盘喧哗,可中国的新年又如此令人留恋、令人难以割舍。于是,人们搜罗存储的年货,在二月二“春耕节”这一天与“年”作最后的告别。猪肉、排骨早已吃光,只剩下猪头、猪手这些“下水”。这也许就是二月二吃猪头、猪手习俗的起源吧。
其实,二月二本是历史悠久的“春耕节”。相传起源于远古伏曦时代。伏羲作为三皇之首,极为重视农业生产。每逢二月二这天,都要“御驾亲耕”,并要“皇娘送饭”,以此为百姓作出表率。但伏羲居地为中原地区,节气要比北方早。北方此时尚是冰河未消、大地初醒。人们还无法进行农耕生产,二月二春耕节的含义自然就逐渐淡化了。北方的人们更愿意用“吃猪头、啃猪手、剃龙头”的方式把二月二过成与新年告别的仪式。
但无论我国的东北地区还是中原地带,都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传说。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吃猪头肉叫“吃龙头”,吃面条叫‘’吃龙须面”,吃面饼叫“吃龙鳞”,吃饺子叫“吃龙耳”……
似乎“龙”是这一天的绝对主角。那么,到底何为“龙抬头”呢?
相传武则天废唐皇自立为帝惹恼了天庭。玉帝降旨龙王:三年内,武则天所辖之境不降滴雨。可怜了无辜的天下苍生!河水枯竭,庄稼绝收,百姓苦不堪言。龙王见状不忍,偷着为百姓降了一场雨。玉帝发现后,震怒之余把龙王压在大山之下,并在山边立一石碑。石碑上写着:“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般罪。若想重回灵霄殿,待到金豆开花时。“哪里有金豆,金豆又怎能开花?百姓为救龙王想尽了办法,可龙王也只能在大山之下饱受煎熬。
二月二这天,一老者把家里仅存的一小袋*豆放到院里石上晾晒。因天气过于干热,*豆被晒到爆裂。老者猛然受到启发:*豆不就是金豆么!*豆爆裂不就是金豆开花么!老者家家户户奔走相告。百姓纷纷拿出家中所存*豆,放到院中暴晒。一时间,大地上处处响起*豆的爆裂声,遍布开花的“金豆“。被压在山脚的龙王见状,抬头对天一遍遍高喊:”金豆开花啦!快放我出去“。玉帝见此情景,只好放了龙王,让他继续为百姓施雨。
龙王这天重获自由,大地这天开始风调雨顺。这么重要的“龙抬头“日子怎能不庆祝纪念!风俗和传说中,包含着人们在春耕伊始对丰收的热切期盼!
抛开传说,“龙抬头“有着更为合理的诠释。
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显著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天文学家们把整个星空划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西游记》中的奎木狼就是二十八星宿中一星官。其中,”四象“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分别为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南方朱雀。每个方位有七个星宿,每个星宿下包含众多颗星。
东方苍龙形似一条巨龙。下面的七个星宿又像极了龙角、龙咽、龙爪、龙心、龙尾。更为有趣的是,古人观测到:这条巨龙在每年二月二这天晚上出现在地平线上。先是露出两颗角星,依次露出龙咽、龙角。二月二子时之前,整个龙头能够全部出现在星空,几周后,巨龙全部现身,每晚飞腾于静谧夜空,直至每年秋季从星空消失。
东方苍龙隐现的时间正好与我国中原农时相符。也就是说,二月二龙抬头这天进入农时季节,苍龙消失时收获结束。因而,二月二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春耕节“。古人的智慧与自然的奇妙是对“龙抬头“最为美妙的诠释。
北方的二月二“剃龙头“更多与”正月剃头死舅舅“传说相关。试想,整个正月不让理发,一进入二月,人们理发愿望会是多的迫切。恰逢二月二这天凡事都与龙相关,那就索性二月二去”剃龙头“吧。其实,”正月剃头死舅舅“本就是对清初的大明遗老”正月不理发思旧“的讹传。不过,讹传又有什么关系呢!人们共同去保护的文化习俗荡漾开来,就是不破的民族凝聚力。
窥谷客者,龙江人氏。幼顽劣,幸得祖父严教。承家学渊源,蒙名师点化,学成于师范大学。杏坛执教廿载,芬芳桃李无数。不惑之年,厌世俗名利之扰,慕山水田园之乐。纵马龙冮,遍寻桃源之趣,怀家乡扬名宿愿;信笔华夏,尽享舌尖之味,抱文化传承宏志。含英咀华,会文字之妙;乐山悦水,见愚庸之髓。